高考体育跑步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慢跑和拉伸
慢跑是基础训练,通过慢跑2000米、1500米、3000米等距离,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在慢跑前后进行各种拉长活动和协调练习,有助于预防运动性损伤。
力量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通过30公斤杠铃的力量训练,如悬垂举腿、快速两头起、快速仰卧起坐等,增强摆臂力量。
下肢力量训练:通过跳起成“弓箭步”动作、三级、五级、八级、十级跳等练习,增加下肢力量,注意脚下缓冲,防止脚踝损伤。
技术练习
摆动腿技术:减少前蹬制动阻力,关键在于合理的着地动作,摆动腿的小腿在着地前瞬间迅速后屈,提高摆动速度和幅度。
两大腿夹角:屈蹬快摆,积极伸髋,加大后蹬结束时两大腿之间的角度,有利于增加步长,提高跑速。
小步跑和高抬腿跑:通过改变折叠程度和落地方式,提高跑步技术和速率。
呼吸和节奏
调节步频与步幅,调整呼吸,克服“极点”出现,尽快进入第二次呼吸,提供更多的氧气供肌体运动。
采用“两呼两吸”或“三三吸”的节奏,使呼吸、摆臂、心跳、步频之间形成“共振”。
心理和体能调节
通过设定目标、引入竞争机制,进步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放松身心,专注于跑步技巧和呼吸控制。
模拟考试和实战演练
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和环境,提高应试能力。
在训练中模拟终点冲刺跑和终点撞线动作,提高冲刺能力。
恢复和放松
训练后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相互按摩、坐在呼啦圈内的实心球上自己摆动用实心球的滚动按摩,或者背对背的抖动对方的大腿,以取得放松的目的。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高考体育跑步的成绩。建议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逐步增加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