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强度怎么掌握的快些

admin

掌握跑步强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递减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包括四组不同距离的跑步,距离依次为16000米、1200米、800米和400米,组间休息3分钟。每组的速度要比上一组快,但不能用爆发力跑。这种训练能提升心理抗疲劳能力,使训练者在接近力竭时仍能保持速度。

递增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混合了各种速度的递增,特点是越跑越长,充分模拟长跑比赛时的情况。例如,可以跑1.6公里,慢跑800米,然后跑3.2公里,慢跑800米,再慢跑800米,最后跑4.8公里。每一组都要保持马拉松比赛的速度,慢跑组用以恢复体力。

金字塔式训练:

这种训练融合了递增和递减训练,以全面增强速度和耐力。训练方法包括5组训练,依次为1分钟跑、2分钟跑、3分钟跑、2分钟跑、1分钟跑。每组之后慢跑与训练组相同的时间以恢复体力。这种训练组合可以变换为1-2-3-2-1-2-3或者1-2-3-2-1-2-3-2-1。

交替训练:

根据个人的长跑节奏,安排不同的训练强度。例如,可以先慢跑2至4分钟,然后快步走并做些伸展运动,接着进行徒手或负重的肌力练习,最后再进行几分钟的放松性柔韧练习。

肌肉练习:

加强大腿后侧肌群和臀部肌群的锻炼,如靠墙深蹲、肩桥练习、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挺身及举重等。这些练习有助于提高跑步速度和耐力。

心率监测:

使用心率监测设备来实时了解自己的心率变化,根据心率数据调整跑步速度,确保运动强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例如,E强度跑适用于LSD(长距离慢跑)和间歇中的恢复跑,而M强度跑则是马拉松建议的强度。

循序渐进:

对于初学者来说,跑步强度应逐渐提高,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可以从慢跑或快走开始,逐渐增加跑步的时间和距离。

合理安排跑步时间和频率:

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和体能水平,合理安排跑步时间和频率。初学者可以从每周2-3次、每次20-30分钟的跑步开始,逐渐增加跑步时间和频率。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逐步掌握跑步强度,提高跑步效率和耐力。建议在实施训练计划时,始终关注身体状况,避免过度训练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