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跑步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准备活动
通常需要5至10分钟,可以先慢跑2至4分钟,然后快步走并做些与伸展运动相结合的活动。
跑步活动
上半身略微前倾,膝盖始终处在较低的位置,手肘在体侧收紧。
跑步时,前脚掌着地,脚趾参与活动,更适合长跑时高效发力。
跑步每次迈步的时候尽量摆平脚面,每次进行20至30分钟跑步运动(或走跑交替),每周运动最好3至5次。
肌肉练习
跑步需要加强的主要是大腿后侧肌群,尤其是臀部肌群,常见的锻炼方法有靠墙深蹲、肩桥练习等动作。
也可做徒手或负重的肌力练习,如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挺身及举重等。
整理活动
跑完后应该放慢速度,继续跑或走3至5分钟,同时做些上肢放松活动,让心率慢慢降下来。
其他注意事项
跑步时,身体稍微前倾,两肘屈成90度,双手握空拳,双臂前后交替摆动,而非在前面交叉摆动。
下肢方面,对于跑步初学者或业余爱好者要短跨步,中足触地,足部抬起5 - 7厘米,膝关节适度内翻。
保持肩膀向后并放松、落在重心下方以及保持肘部呈90度角。
跑步时要保持挺胸、收腹、脚步轻盈,避免过度前倾或后仰。
采取“两7天”法则,如果感觉不适或者最近状态不佳,一定要保证至少休息两天,倘若不适未改善需增长休息时间。
遵循“10%”法则,在跑步训练时增加跑量一定不要超过上周总量的10%,需要循序渐进的增加,避免受伤的风险。
遵守“2小时”法则,在吃饭之后不要立即进行跑步运动,尽可能得在2小时后再去跑步,以避免胃部因为食物还暂未进行消化导致胃下垂和跑步时岔气的发生。
选择跑道时,以采取避开“逆风”,采取顺风跑为主,有利于增加跑步速度和减少跑步时的消耗。
遵循“谈话”法则,最好的跑步状态就是能够保持正常的交流说话,此时说明您的节奏和心率都把控得非常好,也是最安全的一种健康跑法。
注意跑步后的睡眠,如果每周的跑量超过50公里,睡眠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提高跑步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