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叔叔于勒的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 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 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 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 文章分析
(1) 阅读小说,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2)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幻灯片展示)
① 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 题目《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 发散训练(用幻灯片出示)
(1) 请仔细观察幻灯片出示的课题设计,想象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一意境。
(2) 聪明的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3) 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