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正确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跑步时长和频率
建议每次跑步时间为30~60分钟,或者每次5公里,每周3-5次。
若停止跑步,应逐日递减运动量和时间,避免发生“反跳性肥胖”。
跑前热身
热身可以让身体提前进入运动状态,避免运动损伤。
热身环节包括慢跑和关节活动,如慢跑一半的速度和活动关节。
正确的跑步姿势
头和肩:保持头与肩的稳定,两眼注视前方,肩部适当放松。
手臂姿势:手臂前后摆动,手肘约成90度角,手指轻轻触及手掌。
躯干与髋:保持躯干直立,避免前倾或后仰,积极送髋。
腰部:腰部保持自然直立,肌肉稍微紧张,维持躯干姿势。
大腿与膝:大腿和膝用力前摆,避免上抬,注意髋部的转动和放松。
呼吸
用鼻子和嘴巴同时进行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深长。
呼吸节奏可以尝试“3步一呼3步一吸”。
步频和步幅
提高步频降低步幅,小步快跑可以提高跑步效率。
初跑者步频可以在每分钟160左右,优秀跑者稳定在每分钟180~190。
触地腾空比
触地腾空比是指跑步步态周期中触地时间与腾空时间的比值,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以提高跑步效率。
拉伸放松
跑步后进行全身的拉伸,包括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以增加肌肉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
其他注意事项
跑步时避免空腹,以免出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等症状。
跑步速度要适中,避免一开始就跑得特别快。
最后冲刺时可以用嘴全力冲刺,发挥全部体力。
跑完不要立即停下,要慢走3-5分钟,帮助身体恢复。
通过以上这些步骤和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跑步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