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感悟随笔
2019年春天,我踏上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方阵。
一、2019春到2025春:初入课堂
2019年夏天,我走进了开学第一天的教学。教室里飘荡着晨读的钟声,课桌上堆着三本《语文》教材,在课桌背后是整齐的台灯。第一节课是“认识字”,我站在讲台上,握紧了手中的粉笔,用满腔热情开始教学。
1. 精心备课
我深谙课程设计中的规律与注意事项。例如,新课导入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我首先以一个实际例子引入:老师让每个同学准备了一个多位数,看谁不用计算就能判断能否被3整除。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文言文阅读与欣赏”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商朝史记》,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堂展示。学生们主动提问、分组讨论,在互动中展开学习。
3.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讲授和练习,我还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诗文名句欣赏”一课中,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并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
4. 教学反思与总结
每节课后,我都会进行认真反思。比如,在“文言文与现代语”的教学中,我认识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传统融入其中,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2025春:语文改革之路
1. 教改理念提升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多样的语言表达”一课中,我尝试结合情境教学,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情境下灵活运用语言。
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阅读与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画、唱、读”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理解古文。例如,在《水调歌头》一课中,我先画一幅生动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歌声描绘画面,最后写成诗句。
3.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除了知识的掌握,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多样的语言表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既提升语言能力,又增强了合作意识。
三、2025春:关注课堂氛围
1. 创设民主课堂氛围
在新课导入时,我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文言文与现代语”教学中,我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如何将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相融合。
2. 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学后,我注重分析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文言文阅读与欣赏”一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调整了教学设计,通过分层次提问,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核心内容。
四、2025春:语文改革的新起点
1. 关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我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是基础,关键是要让创新精神融入课堂。例如,在“多样的语言表达”教学中,我设计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既保持传统,又让学生体验创新。
2. 实现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在“文言文阅读与欣赏”一课中,我采取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例如,在小组讨论中,我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 提升教学效果
我注重多感官的利用,例如在“文言文与现代语”教学中,通过听、看、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古文。此外,我还尝试使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等,增加课堂趣味性。
五、2025春:数学教学新探索
1. 用情境设计激发兴趣
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快速计算并发现规律,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完成课件导入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并提问,逐步引导到新的知识点。
2. 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我在“文言文阅读与欣赏”教学中设计了“画、唱、读”的方式,让学生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理解古文。例如,在《水调歌头》一课中,我先画一幅生动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歌声描绘画面,最后写成诗句。
3. 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在新课导入时,我注重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例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数是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字之和也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们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总结
通过这些years of teaching, 我不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在不断探索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从2019年春到2025年春,我逐渐发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期待能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突破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并成为学习的前沿!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上课铃声响起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室里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是数学课堂最常见的声音之一。
小美和小明在数学课上正在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争论:10减2等于多少?
"等于多少呢?是8还是9呢?"小美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要买一个苹果,需要5元,我要买两个,那我需要花多少钱?"
小明听了小美的话,皱起眉头:"不,那是关于钱的问题,不是加法。"
正当他们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小美突然开口了。她低头看着桌上的题目,抬起头来说:"小明,你这样问对吗?我们先看看10减2等于多少吧。你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东西中找答案。”
小明点点头:"比如说,我今天早上看见教室里的桌子上有两支粉笔,那是不是代表两个呢?"
小美点点头:"对呀!你看那盒子里有10根铅笔,那是不是说明盒子里有十个。所以,10减2应该就是8个了。"
"可是这样的话,我就知道你的话不对了……"小明不耐烦地说。
"好,我们来数一数看。"小美摆手说:"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哦,原来盒子里有10个,所以减去2,剩下8个。"
这时,小明的脸一下子红了,他抬起头来说:"不过这样数起来太麻烦了,老师!我们班有二十多个同学,数起来会出错。"
"怎么办呢?"小美皱起眉头说。
小明摇摇头:"等一下,"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又摘下了粉笔盒,"你来试试看吧。"
小美摸黑起来,在桌上找到一盒粉笔,仔细地在盒子里数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一直到十个。哦!原来盒子里有10个粉笔!"
小明这才理解了问题的意思:"那这样减的话,就不用一个个数过来啦。"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道:"等于8个。"
小美点点头:"好的。现在我们要比较两者的答案对不对。"
小美把她的答案写在本子上:10减2等于9。
小明却认为是等于8的。他低头看了小美的本子,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对不起,我刚才看错了?"
"那怎么办呢?老师?"小美皱着眉头说:"我们需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讨论起来。
小美拿出她写的答案:10减2等于9。
小明却在下面写了一个奇怪的符号:"等于8个……"
"不对呀!我们刚才通过数笔子里的东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小美认真地说道。
小明突然站起来:"老师,我想我明白了。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是关于数量的问题,所以10减去2其实应该是8个,而不是9个。"
小美点点头:"对的哦,看来是小明的理解有问题吧?"
小明愣了一下,他却说:"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如果每个人都来数一数,就会很麻烦。所以我们得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开始了认真而仔细的讨论。课堂上,他们不仅在互相学习,也在互相进步。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小美和小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的数学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却成为了学生们互相探讨的焦点,也成为了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经典案例。
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改写后的三篇文章:
教师改写随笔 16
纳百川的胸怀,无论是在处理细节的问题上,还是在把握大局的问题上,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以宽厚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够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改写随笔 17
骑电动车的日子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从最初的笨拙到现在的熟练。每天来回奔波于家校之间,在人海车流中穿梭,有时甚至陶醉于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但我知道,这一切的改变都缘于女儿,为了能更快地见到她,也能更好地与朋友交往,连带着也不愿担任纪律委员了。多么有责任心的学生!
教师改写随笔 18
在语文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1)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惊讶。
(2)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希望这些改写后的文章能满足您的要求!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