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太平,现代医家名。男,汉族,1945年5月出生,江西泰和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江西中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学科组组长,兼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科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骨质疏松研究会委员,《中国骨伤》、《中医正骨》、《江西中医药》等杂志编委、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等职。为江西省“十五”期间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江西省第二届省级教学名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8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从事医、教、研工作35年。先后八次荣获院“先进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过中医学院多层次、多课程的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生2人、本科生20余届,是江西中医学院骨伤专业创建人。
创立逆损伤机制治疗手法,对于一切损伤的手法治疗都遵循“顺损伤移位牵引,逆损伤机理方向复位”,执简驭繁,屡获成功。在损伤治疗还应尽量做到早期、稳妥、准确、巧妙、实效。遵循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既注意调整损伤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又注意疏通局部的气滞血瘀,动静结合使骨折断端不断产生生理应力,促进骨痂生长改造,关节功能的恢复,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发展了“肾主骨”的理论,对临床较多发生的骨关节疾病,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等从肾主骨理论进行研究,探讨肾主骨的实质内涵。认为探讨补肾活血中药中有效成分对肿瘤坏死因子的抑制作用,是研究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方向之一,也是发展肾主骨理论的出路。
擅长治疗骨折、脱位、各类伤筋、软组织损伤、骨肿瘤、骨关节退行疾病、骨质疏松等痹痿症、骨科内伤杂病及肩颈腰腿痛、脑震荡后遗症等各类疼痛性疾病。
